移民多年,你是否和我一樣深愛那一望無際的草原、層巒起伏的山林、碧水藍天的景緻、月朗星稀的夜空……就連回歸自然的農耕生活都是如此恬靜樸實,與髒亂疲憊絲毫無關;奔放自由的牧場時光也都那樣生動有趣,與繁雜紛亂無所牽連。
一直覺得馬兒是一種與眾不同的生物,與其說它是動物,不如說它是最通曉人類情感的朋友。它們在草原上嬉戲、平川上奔馳、山林間徘徊、水窮處翹首;時而桀驁獨往、時而謙遜群集;時而無拘難馴、時而忠誠感性。正因天性如此,春耕夏競、秋牧冬載,這些成為了它們的使命,更是與人類恆古至今的緣分。
在為數不多的與生物互動的活動中,騎馬將感性與理性融合,它不僅僅是一種高尚的技術,更是一種藝術與品位。安省擁有眾多各具特色的馬場,提供豐富的針對不同年齡、興趣和水平的體驗項目或課程,既有小徑騎馬的休閒體驗,也有進階馬術技巧的訓練。

且持長鞭頻策馬
馬兒雖然天生不是順從的生物,但也並非難以馴服。有時一匹數日都難以被成人掌控的烈馬,卻被一個孩子服服貼貼地牽著走。
當然作為初學者,我們並不需要像奇連伊士活主演的西部大片《Unforgiven》裡所描述的「成為牛仔從馴服一匹野性難馴的烈馬開始」。因為安省馬場裡的大多數都已被馴服成「乖乖馬」。而且完整而貼切的配備,讓我們更能輕鬆上路。
早就聽聞Texas Longhorn Ranch是安省屢獲殊榮的馬場。於是我們幾個密友隨計劃,擇一明媚夏日,從多倫多出發,西行驅車約2.5小時來到了這遠近馳名的西部馬場。

剛下車舒展一下筋骨,便見一位身著西部牛仔帽、黑色馬靴的高大男士熱情地向我們揮手、健步走來,他就是這個馬場的主人Fred。這般形象,讓我的腦海裡立即浮現出西部草原牛仔們策馬奔騰的畫面。雖然裝扮如牛仔般隨性,但舉止間卻透露出紳士般的謙遜。熱情寒暄後,Fred便引領我們到馬場會所。大家的目光都被鋪在地上的整張牛皮、掛在牆上的鹿角和獨木舟船槳所吸引。說是馬場,但眼前竟然也有加拿大特色度假屋的感覺。
在前台簽完騎馬的免責聲明後,我們便隨Fred前往後面的馬場,路上順便參觀了一下這裡的設施。大家驚訝地發現,原來騎馬只是這馬場其中一個娛樂項目,這裡還有Fred家族親手搭建的數個特色度假小木屋和露營地,甚至還配置了室外泳池。
度假屋群座落在馬場旁邊一片寂靜的林子裡,它們不僅外型獨特,設計成大蓬馬車的樣子,內部設施也一應俱全。每個屋外還有露台和篝火堆。Fred說這些度假屋非常受歡迎,要入住還得提前很早預訂。
此外,人們還可以與動物們互動,比如餵養馬兒、小驢、羊,還有橫着長角的牛(Longhorn cattle)等。估計這就是馬場名字Texas Longhorn Ranch的由來。馬圈、牛圈、度假木屋、露營地等設施之間便是大片大片的綠地與植批,其中不乏花叢景緻、鳥歌蟲鳴,頗有點世外桃源的寧靜祥和。

馬場裡養著毛色、體型各異的近十匹馬兒,但每一匹都很有個性。它們看到陌生人到來,似乎並不煩躁或排斥,只是相互覷望,並用安靜和藹的眼神「觀察」我們。Fred說這裡的馬全部都是從美國德克薩斯育種過來的純種西部駿馬。
馬場的工作人員向我們介紹了騎馬須知,以及如何用腳踏和韁繩給馬兒下指令,比如要馬兒前行就放鬆韁繩、加速就用腿腳夾緊馬肚、停下來就拉緊韁繩等等。最後還交代我們騎馬期間不能帶任何物件包括背包、手機、相機。Fred解釋說因為整個騎程會在野外的保護區和山林裡,也會經過川流和牧場,走的是一個環形路線,最終回到馬場這裡。之前有些客人在騎行過程中不小心就遺失了隨身物件,因為所經路途長遠且在野外,要找回失物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我們雖然都很想帶上相機和手機隨時記錄下途中的美好,但也覺得馬場這般安排合情合理,也就「入鄉隨俗」,只帶人上馬。
工作人員按身高體重為我們每人分配好馬匹,並安裝好馬鞍和韁繩等騎馬護具。被披上護具的馬兒聽到自己的名字後,就開始活躍起來,用蹄子踢腳下的泥地,還發出呼呼聲,好像在興奮地催促我們趕緊上馬去遛彎。

我們一行七人,馬兒排好隊準備出發,就看到棕色的、白色的、灰色的、黑色的、雜色的連成一線,真有 「點兵點將」準備出征的感覺。馬兒們更是蠢蠢欲動,不斷地踢蹄和仰天嘶叫。每匹馬都像人一樣個性十足,還有自己的名字。當時我記得很清楚,但現在提筆卻忘名了,只記得有叫Rosy、Buck的。真後悔當時應該把它們的名字全部記在筆記本裡。
我們走的路線所到之處都是Fred的領地,騎行一個半小時才能轉回來,而且不走回頭路,可想而知這馬場的幅員有多麼遼闊。這也是Texas Longhorn Ranch的優勢和與眾不同之處,畢竟大多數馬場都是讓人在場地裡兜圈子或在小範圍內來回走。
途中果然景色優美,林中寂靜卻充滿生機,鶯飛草長、流水潺潺。時不時還能邂逅放養的牛群、羊群和各種野生小動物;路徑也是起伏有致、驚喜不斷,時而開闊平坦、時而蜿蜒崎嶇;時而上坡慢爬、時而俯衝快跑……確實讓我們好好體驗了一把「且持長鞭頻策馬,草原比翼齊徜徉」的自由暢快。

馬兒們更是活脫奔放。它們一逮住機會就停下來給自己「加餐」——偷吃道路兩邊的野花野草。說馬兒是最聰明的動物一點都不誇張,它們還懂得「互相配合達到共同利益」的策略。途中不是小棕停下來撒尿,就是小黑、小白、小灰、小花一個接一個地停下來。原來馬隊中有個規矩,只要有一匹要「如廁」,整個隊伍就必須停下來等它,我們每個騎士還都要為自己的馬兒打報告,告訴其他人要耐心等待。真是無處不體現出加拿大的紳士風格。馬兒知曉這規矩,便相互間配合默契,輪換着「如廁」,讓其它馬兒可以偷空趕緊「加餐」。領隊的馬場大叔都撓頭毫無辦法,負責殿後的馬場小姐姐也在搖首偷笑。
雖然Fred交代過,為了不讓馬兒在路途上有低頭吃道邊草的機會,騎馬時盡量要把手中的韁繩拽緊。但看到它們一逮到吃草的機會就很幸福開心的樣子,我們實在不忍心拉緊韁繩阻止。所以本來計劃1.5小時的騎程,變成了2小時。
馬背的構造是很難讓人彎腰馱背,所以騎行時必須挺直腰板,且全身肌肉要一起運作以配合馬兒行走的一起一伏;手握韁繩調整方向和控制速度,腿腳間的夾勁也要力度恰好,才能讓自己穩坐在馬背上。難怪騎士們都顯得高大威風又氣質優雅。
受過訓的馬兒與騎者能進行安全又有趣的互動,無論是「單槍匹馬」的探險還是浪漫情侶遊,或是其樂融融的親子家庭遊,都是不錯的選擇。

與馬同行,輕叩心弦
馬兒是最通曉人性的動物,它們甚至無需言語就能與你感同身受。儘管每個民族和國家之間都會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但對於馬的概述,都與真情、善良、堅忍、忠實、勇敢有關,既有激盪人心的時刻、也有溫暖撫慰的瞬間。
曾經看過很多與馬兒有關的電影,其中一部《馬語者》(The Horse Whisperer)讓我印象深刻。故事講述的是因事故而失去了摯友和右腿的女孩,她的愛馬也為救她而傷勢嚴重、掙扎在死亡的邊緣。失去生命中最珍愛的這一切,讓她再也無法開口說話,也失去了原有的自信。母親為挽救愛女和這匹牽繫女兒命運、名叫「朝聖者」的馬兒,毅然放棄了雜誌主編的工作,帶著女兒和馬兒,來到了傳說中的「治愈」牧場。在那兒,牧場主這位神奇的「馬語者」,通過與馬兒的溝通和悉心照料,「朝聖者」和女孩終於擺脫陰霾,重拾美好人生。
如果說這部影片慰人心際,那另一部跟據真實故事拍成的電影《奔騰年代》(Seabiscuit),則是激情勵志的。它講述了別克汽車公司創始人在經歷了喪子、失婚和經濟大蕭條等重創後,與特立獨行的馴馬師以及落魄的騎師一起,共同讓一匹名為「海餅乾」的弱小馬兒,一舉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賽馬的故事。它不僅是一部電影,更是一個關於「擁有希望,小人物也能成為大英雄」的實證。

有位馴馬師告訴我,騎馬和其它運動不同,它不僅僅是一種技術,更是一種藝術。因為對它的學習和提升是永無止境的,而且並非投入的時間越長就一定能做得越好。就像學習語言和藝術一樣,這是一種心靈的溝通與潛能的發掘,孩子往往比大人更能領悟。
驊騮一日馳千里,汗馬一嘯越平川。古往今來,東西方文化中有多少美文詩句頌詠了馬兒與騎士的風範。在幅員遼闊、景緻優美的安大略,我們不必再去艷羨電影裡的各種溫情浪漫、豪情壯志;想像名著裡的動人故事和探險經歷,因為我們已經身在其中。

關於西部馬的小知識
西部馬的特徵:
西部馬的體型屬於緊湊型,因此能夠穩定地長時間旅行、緩速地追逐牛群。其實和人類相似,馬種間最大區別,在於它們「生活環境和方式」的不同所形成的功能上的差異。西部馬如西部牛仔般奔放壯實,因要承擔以農牧業為主的任務而成為「勞作型」馬,如放牧逐群、爬山遠足、休閒競速等,如要求靈活與速度結合的繞桶賽(Barrel Racing)、力量與技術兼備的套牲攔截(Roping & Cutting)。
騎馬裝束:
西部馬騎士基本上就是我們印象中的牛仔裝束——傳統的西部寬邊帽、舒適的襯衫牛仔褲和粗獷的西部牛仔靴(中筒)。
馬具裝備:
西部馬的裝備主要是為了適應牛仔們在馬背上繁重且不失靈活的工作,屬於「任重道遠」型。例如馬鞍會設計成平衡馬背上的承重以及牽牛時的受力,而且馬鞍也設計的足夠舒適,以應對在廣袤土地上的長途跋涉。為適應不同的功能要求,有些馬鞍也會在前面設有栓牛繩的鞍頭、後面有加寬護臀的鞍尾等。